首頁 頭條 時事 社會 發布 綜合 百業 專題 | 熱視 鏡頭 直播 | 市中區 東興區 隆昌市 資中縣 威遠縣 經開區 高新區 | VRH5讀圖 | 讀報
祖祖輩輩都在燒,為啥現在不讓燒?四問秸稈焚燒!
來 源:中國環境APP 編 輯:陳香麟 發布時間:2023-11-15 15:21:14

金秋時節,正是滿目金黃,稻香四溢的豐收季節。然而,豐收過后,如何處理好遺留田地的秸稈成為爭議話題,互聯網上,關于“秸稈該不該燒”的討論不止。有人宣揚秸稈焚燒的好處,認為“秸稈焚燒燒了幾千年都沒有污染”“焚燒后的草木灰是最好的肥料”“秸稈綜合處理太花錢農民承擔不起”。實際上,部分觀點并不能站住腳,存在一些認識誤區需要厘清。

誤區一:祖祖輩輩都在燒,為啥現在不讓燒?

有人表示,秸稈焚燒的歷史要追溯到農耕時代,是傳襲上千年的傳統農耕方式。燒了幾千年,為啥現在說禁就禁?

顯然,這樣的觀點是錯誤地把秸稈焚燒和“燒荒”混為一談。在古代,農田里燒掉的是野草,并不是秸稈。當時的秸稈可是寶貴的資源,是農村用能、養畜、房屋修繕的重要原材料。農民常常不遺余力地把秸稈拾回家、堆成垛,變成燒飯、燒炕的燃料,家里也多多少少養著幾頭牛羊,一畝三分地的秸稈足夠牲口的飼料用量,更別提秸稈還能用來做床墊、編草帽、鋪房頂等,哪里舍得扔在地里“付之一炬”。

上世紀90年代以來,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家用電器、煤氣的普及和廣泛使用,人們對秸稈的需求逐漸下降,機械化收割留下長長的茬也難以處理,嚴重影響下茬作物播種,加上一些地區水稻、小麥播種時間緊張,就地焚燒這才成了無奈之舉。

誤區二:焚燒的秸稈是天然的化肥,一舉多得為啥不燒?

的確,焚燒后的秸稈變成了草木灰,含有大量鉀等元素,是天然的化肥原料,這樣的觀點不無道理。但是,也要看到,焚燒對土壤肥力造成諸多負面影響,“副作用”不容忽視。

有專家指出,秸稈焚燒會導致地面溫度急劇升高,造成土壤中細菌、真菌和放線菌減少,微生物失活,土壤生態系統被破壞,農作物殘骸不能被土壤所分解,土壤自身的生態循環無法發揮作用,導致土壤板結,耕作層變淺,降低土壤肥力,造成農作物產量的迅速減少。實驗表明,每焚燒一次秸稈會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下降0.2%—0.3%,焚燒秸稈過程中,土壤表層(0cm—5cm)有機質含量平均減少14.56%,土壤全氮含量平均減少4.63%,土壤含水量下降14.68%。據測算,秸稈焚燒后,導致農作物減產5%—10%,直接影響農業收益。

實際上,“還而用之”比“一燒了之”更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。秸稈是很好的資源,一把火燒掉,秸稈中的有機質和氮養分等都白白浪費掉。土壤養分是在不斷流失的,僅僅依靠化肥無法補充全部養分,把秸稈歸還給土地,有助于將其中的礦質養分和有機物質歸還給田地,這樣的效果更好。

誤區三:秸稈一把火就燒沒了,能有多大污染?

燒秸稈能有什么污染?東北地區的朋友感受最為真切。數據顯示,在剛剛過去的東北地區重污染過程中,黑龍江省大慶市、遼寧省朝陽市兩個城市出現PM2.5重度污染天,黑龍江省哈爾濱市、綏化市兩個城市出現中度污染天。11個城市PM2.5小時濃度超過150微克/立方米,其中哈爾濱、綏化PM2.5小時濃度超過500微克/立方米,PM2.5小時濃度峰值為735微克/立方米。

如此高峰值的PM2.5濃度,罪魁禍首就是秸稈焚燒。專家分析,每次秸稈密集焚燒后3—4小時,污染物排放快速累積疊加區域傳輸影響,導致城市空氣質量出現不同程度惡化。例如,10月28日21時大量秸稈焚燒逐漸結束后,大慶市PM2.5濃度于29日3時開始連續出現10小時超標現象,3—10時甚至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;29日和30日下午秸稈集中焚燒結束后,哈爾濱和綏化市夜間PM2.5濃度由輕度污染驟升至嚴重污染。

一畝農田秸稈焚燒看起來似乎污染程度小,但是“拋開密度談程度”顯然是不科學的。衛星監測顯示,10月28日—30日,東北地區出現大量秸稈露天焚燒火點,其中黑龍江省哈爾濱市、綏化市,吉林省長春市、吉林市、遼源市,遼寧省撫順市等城市火點較為密集。在哈爾濱,一小時內竟然有2500個火點在同時燃燒。這些密密麻麻的火點不僅造成污染物逐漸累積疊加,還通過區域間傳輸相互影響,加重了區域污染程度。

這樣高濃度的污染對人體的損害是巨大的。在社交媒體上,一些當地網民吐槽空氣彌漫“煙味”“糊味”“焦味”,喘不過氣,更有人表示,這簡直是“哮喘病人的地獄”。

誤區四:秸稈燒掉最經濟,綜合處理還要花錢費時,農民不劃算?

對于農民來說,實實在在的收益最為關鍵。這筆經濟賬該算,也一定要算清楚。

一算補貼賬。為提高農民秸稈還田積極性,近年來各地政府爭相發放補貼資金,補貼農民的經濟成本。以黑龍江省為例,在黑龍江省發布的2023年秸稈綜合利用補貼政策顯示,對全省行政區域內開展玉米秸稈翻埋還田、松耙碎混還田作業的,省級補貼每畝32元;開展玉米聯合整地碎混還田作業的,省級補貼每畝20元;開展水稻秸稈翻埋還田、旋耕還田、原位攪漿還田作業的,省級補貼每畝20元。市級、縣級政府也分別針對秸稈綜合利用制定補貼政策。

算下來,這筆補貼數目可觀。在哈爾濱市巴彥縣,省、市、縣三級補貼合算下來,如果秸稈全量還田,每畝地能拿到80元??h政府委托農機合作社招募農機手干活,種地的農戶不用掏一分錢。

二算肥力賬。秸稈還田不僅能夠增加土壤肥力,實現作物增收,還能節約化肥使用成本。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建表示,在科學的秸稈還田技術下,往往第三年后就呈現增產趨勢,平均增產5%—10%,甚至更高。另外,作物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養分投入,化肥施用量可以減少15%—20%,不僅作物不減產,而且地力還提高。2021年我國水稻、小麥和玉米三大作物的秸稈還田量約4.0億噸,其養分含量相當于化肥1140.71萬噸,以2021年國家農作物平均收購價來計算,秸稈科學還田每畝增產增收50元—100元,節約化肥成本每畝20元—40元。這一增一減,實現了節本增收的效果。

三算產業賬。秸稈綜合利用不僅惠及農民,也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條的發展。如北京延慶依托農機合作社,建立了一套可持續運行的秸稈收儲運模式。采用“農戶+農機合作社+秸稈用戶”的運行方式,在作物收獲后,農機合作社利用秸稈撿拾打捆機進行秸稈打捆回收作業,并支付給農戶一定的報酬,再由農機合作社將打捆后的秸稈集中出售給秸稈用戶,用于加工秸稈肥料、飼料或燃料等。

農機合作社負責給農戶解決凈地問題,農戶可以得到20元—40元/畝的秸稈銷售收入;對秸稈需求企業來說,省去設備投入資金,也不用為找秸稈來源發愁;對農機合作社來說,秸稈打捆業務可以填補每年11月份至來年2月的農閑時間,使其全年有活兒干、有收入,拓寬了業務面。

公交车猛烈进出婷婷,欧美video巨大粗暴,国产人与动牲交,日本JAPANESEVIDEO熟睡侵犯